一瓶調和油,含有多種營養”,這是很多老百姓根深蒂固的觀念,于是鐘情于購買調和油。近年來,谷物調和油、堅果調和油、橄欖調和油等調和油的市場占有率直線上升。其實調和油其實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“營養豐富”。
調和油里噱頭多
走進大型超市不難發現,調和油不僅被擺在顯眼位置,所占貨架空間也幾乎超過了傳統油。超市工作人員說,調和油賣得最好,價格區間也很大,“有人為健康,就買貴的,有人圖便宜,啥也不考慮”,能滿足各種需求。經比較,同樣重量的調和油,價格竟然可以相差近百元。
在琳瑯滿目的食用油貨架前,有一片清新的淡綠色,全是“橄欖調和油”。包裝以綠色調為主,上面還印著4個油亮亮的橄欖。油桶側面的文字介紹道:“特級初榨橄欖油與高品質葵花油的完美結合,易于人體吸收”,而配料表中卻寫著:“壓榨葵花籽油、特級初榨橄欖油”。按照《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》規定,配料表中排得越靠前,表明此成分含量越高,可見這款以“橄欖”作為主打宣傳的調和油,本質上還是以葵花籽油為主,但價格上卻高達109元,比單純的葵花籽油貴了35元。
“價格貴了不少,里面究竟加了多少橄欖油呢?”超市工作人員對此回答說:“包裝上沒有注明,這個只有廠家知道。”通過仔細觀察幾款谷物調和油、堅果調和油后發現,配料表第一位均為比較廉價的大豆油,其次才為菜籽油、花生油、玉米油、芝麻油等,而各種油所占比例都未注明。后來超市工作人員直言:“您別買調和油了,實際上都是大豆油,里面加那么一點橄欖油、亞麻籽油什么的,其實都是噱頭。”
許多調和油的顏色看上去比傳統油鮮艷,顏色真的來自調和嗎?對此,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,不排除額外添加色素的可能性,有人做香油時就會額外加點醬油,給油染上焦糖色。在購物網站上搜索“調和油色素”,果然出現相關產品,賣家描述稱:“本色素能把各種食用油調成黃色、棕色、金紅色、棕紅色”,一排排桶裝色素,讓人不寒而栗。
國標“難產”七年
距今為止,調和油已經上市約20個年頭,可老百姓吃得卻很糊涂。面對如此混亂的市場,專家和業內人士又怎么說呢?
“調和油的概念太模糊。”朱毅直言,現在往大豆油、葵花籽油里加一滴橄欖油,就可以稱作“橄欖調和油”。而廠家卻以橄欖油的優點做宣傳,誘導老百姓花高價購買。吃了這種“虛而不實”的產品,雖然吃不出什么問題來,但一定達不到預想的保健作用。“所以在我看來,這種行為涉及不實宣傳和欺騙消費者。”
其實,調和油的問題早被行業內部多次提及并討論,但解決辦法卻始終“難產”。早在2005年10月,“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”就已經初步成型,7年來卻一直在“征求專家和企業意見”的階段。在此期間,花生油、大豆油、葵花籽油、亞麻籽油、橄欖油的國標均已先后出臺。對此,北京市糧食行業協會會長田鴻儒仍表示,部分內容還在討論中,將擇機出臺。
調和油的國標為何如此“難產”呢?朱毅表示,檢測方法是難題。“當好幾種油摻在一起時,很難具體檢測出每種成分的含量。目前的標準只有一個,那就是企業的良心。”中國糧油協會油脂分會副會長王興國也說:“油加油,檢測起來,神仙都發愁。”
然而,就在這樣“純靠自覺”的行業環境下,很多企業的良心并不足以信任。據業內人士爆料,調和油普遍遵循,哪種油貴就按哪種油起名、定價,哪種油便宜,就在配料時多加的行業原則,而消費者只能“難得糊涂”了。
自己調和健康油
針對現狀,老百姓如何吃上滿意的食用油呢?朱毅建議,最好別輕信調和油的夸張宣傳,除非廠家明確注明調和油的配制比例,并拿出權威部門的檢測報告,否則老百姓還是吃得不明不白。追求橄欖油保健效果的人,最好直接購買大品牌單純的特級初榨橄欖油,每次用多少心里都能有個譜。
朱毅建議大家可以自己配制調和油,比如把一份橄欖油、一份茶籽油、一份芝麻油等量配在一起,保健功能就不錯。“只要配好了,味道會更香。”
本文關鍵詞:調和油 色素 廉價油